在过去两、三年时间内,伴随铝合金电缆日益成为中国电缆行业最热门的细分领域,这个预期规模将高达3000亿元的新兴市场就从不缺少各类话题。有关铜铝电缆连接端子解决方案的争议一直不绝如缕。这一方面体现出了国内铝合金电缆市场的火爆,但同时也表明这仍是一个刚刚起步、亟待规范的细分领域。
回顾国内近两年的行业新闻,会发现有不少企业常围绕铝合金电缆连接端子各抒己见。其中有专业电缆连接器制造商分享科学见解,也不乏发展历史尚浅的企业提出一些在可信度和专业度方面均待商榷的观点。那么问题来了:铝合金电缆连接端子问题的真相究竟是什么?
真相一:电缆端子和导体不需要具备相同化学成分
电缆,不论是传统的铜电缆,还是更具成本优势但相对技术难度高的铝合金电缆,作为工业设备,其对安全、性能、耐用等要求都极高。而相应的行业标准及国家标准便是判断产品是否合格的最有效方法。
目前,国家现行标准GB/T 9327-2008《额定电压35kV及以下电力电缆导体用压接式和机械式连接金具 试验方法和要求》(修改采用IEC 61238-1:2003)中规定接线端子要通过电气试验和机械试验,其中1000次交流电热循环就是检验导体和接线端子在工况下安全性能的试验。简单说,合格的端子和导体连接系统是否合格,是以试验数据和标准作为判定依据的,而端子是否应和导体具有完全相同的化学成分在IEC和GB标准中均没有要求。
坦白来说,所谓的“铝电缆连接端子问题”本就不存在。而通过制造该话题来吸引业界关注的企业的动机显然需要投资者和客户警觉。
真相二:一场根本不存在的技术争议
电缆行业内早已达成普遍共识,即端子和电缆导体的制造标准不同,其对应的各自化学成分要求也各不相同。接线端子现行制造标准为GB/T 14315-2008《电力电缆导体用压接型铜、铝接线端子和连接管》,其中4.1.2明确铜铝过渡产品的命名,在5.1项中则规定“铝材不低于GB/T 3190二号工业纯铝(L2)的规定”。而铝合金电缆导体化学成分现行国家标准则是GB/T 30552-2014《电缆导体用铝合金线》,其中规定了6种牌号的铝合金可以用作电缆导体。
由此可以清楚地发现,上述两种产品是依据不同国家标准生产制造的,其在材料材质选择上也各有不同,因此压根不存在孰优孰劣。而这也再次说明,所谓的连接端子问题,实际上是“外行话”,因为所谓的技术分歧本身就不存在。
至此反观长期紧抓“连接端子问题”不放的企业,不免令人怀疑其在专业领域的认知水准和严谨程度。中国铝合金电缆市场尚处起步阶段,不少不明就里的企业尚可借题发挥,但毫无疑问,伴随行业的逐步成熟,真正科学的连接端子解决方案必将得到广泛应用。
真相三:北美四十年的应用实践是最佳证明
部分质疑铜铝过渡端子的企业在思考连接端子问题时的逻辑过于简单直接:认为铝合金电缆之所以能够安全应用,主要原因之一是因为接头安全性能好,而接头性能良好的有力保证是铝合金导体的蠕变性能好。由于接头是由铝合金导体和铜铝过渡端子组成的,那么仅仅导体具有较好的蠕变性能,而铜铝过渡端子的铝部分不具备,接头也是不可靠的,因此铜铝过渡端子的铝部分也应采用和导体具有一样蠕变性能的材料。
此类担忧在实际应用,尤其是使用螺栓型机械式连接(例如:电缆的T接端子)时确实需要加以考虑。殊不知他们仅仅考虑到了问题一方面,但忽视了一点,铜铝过渡端子通常是采用围压或坑压方式进行压接的,这种压接有两个特点:一是压接力大,远远大与导体屈服强度,而蠕变正巧发生在屈服强度附近;二是和蠕变变形相比,端子压接的变形量巨大。综合以上两点,经过压接处理,蠕变变形的影响已经完全微弱至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因此所谓的“铜铝连接端子不稳定”的说法根本站不住脚。
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工业领域,设备的应用时间便是实践效果的证明。以目前全球铝合金电缆应用最为成熟的北美市场为例,在铝合金电缆应用项目中大量使用的Thomas Betts和Tyco接线端子中,其材质有1000系列铝合金,亦有6000系列铝合金,蠕变性能非常优异,完美化解了铜铝过渡端子的铝部分缺乏蠕变性能的担忧。铝合金电缆和接线端子连接系统在北美拥有长达40余年的安全运行历史,已成功应用在多个世界级重大项目中,至今未出现任何问题,用实践效果极为有力地说明其提供的解决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对铜铝过渡连接端子心存疑虑的质疑者不妨反思:如果铜铝过渡连接端子当真存在问题,那么美国市场的多个项目和众多客户为何从未产生过质疑?难道在四十年间,均没有人发现或考虑过类似问题?
综上,对于市场上将连接端子问题持续夸大的企业,在笔者看来,只能被认定为是擅长借势“营销”且公然无视产业规律和制造业基本逻辑的电缆企业。然而这样的发展思路,短期内在尚不成熟的中国铝合金电缆市场或许尚且有效,但若无法经历时间和实践检验,长期来看必然会被行业淘汰。